我省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

 

1、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,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

近十年,全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开工1.5万个,建成近9000个,完成投资由2008年的2418亿元,增加到2017年的14318亿元,约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%。顺利实施了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,干成了一批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重大工程。

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,提前一年实现计划目标。

2014年我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。

2017年 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超4万元,折合6547美元,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,安徽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。 

2、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发展支撑力进一步夯实综合交通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

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430公里,居全国前列。高速铁路已通达14市,2019年将实现16市全覆盖。

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、2号线建成运营,合肥迈入“地铁时代”。

“四纵八横”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,通车里程达到4673公里,覆盖1657县(市),105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,目前在建里程1100公里。

长江干线过江通道不断增强,1995年,第一座跨江通道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建成,目前已建成跨江通道8座,在建3座。“一纵两横”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,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428公里。合肥新桥国际机场、池州九华山机场先后投运,全省民航机场达到5个,1126日,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一千万人次。

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

总投资190亿元的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建成后,又启动了18项进一步治淮工程,保障淮河安澜。长江崩岸治理等长江干流整治工程全面实施,基本完成青弋江等8条重要支流治理任务。新安江治理持续推进。大力实施“一规四补”水利建设。开工建设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整治工程210个,实施病险水库加固1125座,健全农村基层防汛预警体系。淠史杭、驷马山、茨淮新河等7大灌区全部列入国家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范围。

2014年,国务院启动实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,我省26个项目列入其中,总投资1700多亿元,已开工建设15项。特别是2016年开工建设的引江济淮工程,是继南水北调工程之后,全国最大的跨流域、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。

能源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

可再生能源正在加快实现由补充性能源向替代性能源转变。

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888万千瓦,居全国第4位;建成投产秸秆电厂28座,总装机规模78万千瓦,居全国第3位。

2012年,建成国内首个内陆低风速风电场—龙源来安风电场(装机198MW),目前全省建成风电装机217万千瓦。

2005年开始实施“皖电东送”工程,2016年全部建成投产。

目前,500千伏变电站已覆盖全省13市,形成了“四纵三横”网架结构。

加快油气管网建设,截至2017年底,投运天然气长输管道2429公里、成品油管道760公里,天然气储气能力3000万方。

3、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,发展带动力进一步增强

(一)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初步确立

全省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约3000辆增加到2017年的133.5万辆,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;

四大家电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,并不断向智能化、个性化方向发展。

新型显示、数字经济、机器人、通用航空等产业从无到有,2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建设,涌现出奇瑞、江淮、科大讯飞、埃夫特、应流等一批自主创新企业。

(二)统筹推进“三重一创”建设

目前,重大新兴产业基地、工程和专项在建及储备项目共1656个、总投资9364亿元。

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“一号工程”—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,是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项目,首款车型“思皓”今年5月份下线;

合肥京东方建成投产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(10.5代线);

“马钢造”高铁车轮正式实现量产,改变了我国高铁车轮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。

以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,产值突破1.2万亿元。

以“智能化、高端化、绿色化、生产服务化”为方向,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。

(三)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

建设芜湖港、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港口物流基地等一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;

建设芜湖方特、黄山北大门整体开发以及文化馆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;

落实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,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园区建设。

4、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,发展新动能进一步释放

2017年,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,标志着我省创新发展进入新的起点。

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进,我省科技创新“一号工程”已全面启动建设。

一批交叉前沿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,中国科大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已具备PB级脑成像数据处理技术。

集中涌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,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—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“京沪干线”正式开通;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首次实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1亿度。

 5、着力推进生态环保建设,环境承载力进一步提升

省委、省政府及时作出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(安徽)经济带的决策部署。

全面落实国家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三个“十条”,全省PM10年均浓度88微克/立方米,较2013年降低11.1%

节能降碳考核全国处于先进行列。加大电厂超低排放改造项目、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力度,全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占全社会排放量比重均下降到20%左右。

开展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,大力实施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一期、二期、三期工程;加快推进淮河、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,构建淮河绿色生态屏障,新安江已经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。

全面推进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,到2017年底,设市城市、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3.85%93.36%,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.94%98.34%

 生态文明安徽样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!

6、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,民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

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

支持安徽大学、安徽师范大学、安徽建筑大学、合肥学院等16所普通本科高校基础设施建设。

普通高校由2008年的93所增加到2017年的109所。

3所高校、13个学科跻身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。

积极推进全民健康保障工程

加快建设省立医院南区等省级医院,以及一批市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。

医院总数从2008年的720所增加到2017年的1095所,每千人口床位数、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从2008年的3.84张、30.6人提高到4.89张和40.8人。

加快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

推进一批养老院、医养结合体项目建设。

截至2017年,全省养老总床位数达到46万张,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41张,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

实施易地扶贫搬迁、农村饮水安全、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。